据光明日报报道:
提升文化消费要对症下药
说到文化消费,用前景很光明,道路很曲折来概括其现状比较客观。之所以说其曲折,针对目前制约其发展的三点问题,即没钱、没时间、没兴趣。
一般来讲,居民文化消费的总量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呈正相关比例关系。统计显示,发达国家居民的文化消费约占其可支配收入的10%~15%左右。在我国,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总量为1627元,大致占可支配收入的6.6%,文化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较低,与发达国家有着不小差距。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,消费结构尚处于从温饱型向享受型过渡的转型阶段。
另一方面,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加剧,生活节奏日趋加快,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去进行文化消费。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,国人日均休闲时间仅为3小时,而文化消费则需要从这么一块小蛋糕中分出极大的比例出来,确实很有难度。据统计,国内大部分人每周可用于文化消费的时间主要集中于2~5小时。因此,在现有社会发展和竞争的前提下,城乡居民没时间进行文化消费的现状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。
除上述两个较难在短期得到改观的客观因素之外,文化消费还存在着供需不平衡、产销不对路、产品价格高等问题。比如,大部分人认为图书价格应该在20~30元之间,电影票价在30~80元间,其价格心理预期都低于目前的实际市场价格。从文化产品的满意度看,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当前纸媒、广播影视的满意度为一般。
要破解目前制约文化消费提升的三个难题,关键要对症下药,找到打开锁头的钥匙:
对于没钱进行文化消费的问题,显然关键在于稳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。先把收入的总体蛋糕做大,才有条件提升居民文化消费总量。其次要解决好居民日常消费的后顾之忧,把挤占居民消费刚性支出的大头,即住房医疗教育三部分的社会保障部分做好,从而释放出大量可灵活用于文化消费的资金,从源头上给文化消费以供给保障和长期动力。
对于没时间进行文化消费的现象,解决起来则要找到撬动杠杆的支点,当务之急是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。由于居民每天可用于文化消费的时间只有1~2个小时,那就意味着要加大文化消费的便捷性,让居民能够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获得便捷的文化消费服务。以图书公共服务设施为例,按照国际图联的标准,每5万人应拥有一座图书馆,有效服务半径约为4公里。而我国的现状是每46万人才有一个图书馆,平均辐射半径为57公里。这样的覆盖半径从便捷性角度看,还无法支撑便捷的文化消费基础结构。据统计,我国公共文化投入与公民文化消费的拉动比例约为1∶50,即1元公共文化投入能够带动50元的公民文化消费行为。因此,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将对文化消费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。
对于没兴趣进行文化消费的情况,则需多管齐下解决文化消费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,主要从扩大文化市场供给、降低单位产品成本、繁荣艺术创作、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作品等方面来加以解决。
应该看到,由于数字文化产品具备覆盖广泛、获取方便、单位产品价格低廉甚至免费、网络草根创作踊跃等特点,刚好能够缓解上述三个制约性问题,因此发展数字文化产业,促进居民文化消费,必将成为社会、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长期趋势,也将成为文化消费的主要增长点和创新点。白国庆/文
(作者系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所长)